厦门港迎来今年第15条国际新航线 运行于东北亚-中国-东南亚之间
集装箱货轮“海丰立诚”号靠泊海天码头
厦门网讯 (厦门日报记者 徐景明 通讯员 白文斌) 昨日,集装箱货轮“海丰立诚”号顺利靠泊海天码头,厦门港迎来了今年第15条国际班轮新航线。同日,该轮首次采用“丝路海运”气象导航服务。
该航线运行于东北亚——中国——东南亚之间,沿途靠泊韩国釜山、中国厦门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巴生、泰国林查班等国家和地区港口,来自海丰国际、高丽海运、阳明海运、海洋网联等航运公司共计投入4艘船舶运营该航线。
新航线首班船“海丰立诚”号此次在厦门预计停靠10多个小时。记者在海天码头作业现场看到,拖车、吊机全速运行,一个个集装箱在船舶、堆场间快速周转,码头各环节“火力全开”。“福建省港口集团已启动‘大干66天’,奋力冲刺年度生产目标。”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成员企业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相关负责人说,除了新航线,近期,厦门港接连迎来加班船,每周可为厦门港增加数万标箱吞吐量。
为了保障船舶更高效运行、货物更快捷到达客户手中,“海丰立诚”号首次采用“丝路海运”气象导航服务,使其在广阔海洋上拥有“明眸慧眼”,对于气象、海洋变化的“感知”将更加敏锐。厦门港至新加坡1500海里行程中,基于多学科技术应用,由气象、航海领域专家组成的远洋气象导航团队将共同决策,为该轮选择一条快速、高效、安全的路径。
“丝路海运”气象导航相关技术由气象部门、交通部门、专业高校和联盟成员等共同参与研发,拥有自主知识产权,打破了日美等国在远航气象导航领域数十年的技术垄断。截至目前,已有始发于上海港、宁波港、厦门港、大连港、釜山港等5座境内外港口的5条“一带一路”航线船舶正在参与“丝路海运”气象导航测试工作。在厦门港,“丝路海运”气象导航与入海口的“丝路海运”自动气象观测站及相关内陆观测点形成远洋、海港、腹地全链条全天候气象保障,率先探索示范航海气象领域的“中国方案”。
中国是海上贸易大国,国产气象导航建设关系到船舶航行和供应链安全。今年,“丝路海运”正式列入国家《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,下一步,“丝路海运”将继续发挥机制创新、联盟跨界优势,以全国6座港口的80条“丝路海运”命名航线为抓手,携手气象部门、联盟成员共同开展国产气象导航核心技术攻坚、市场推广,为畅通“一带一路”海上贸易大通道、建设海洋强国发挥更大作用。
【数字】
厦门港国际航线已达107条
近年来,厦门港多措并举,港口、海关、海事、边检及各有关单位从软、硬层面多维度提升港口营商环境、吸引船货集聚,航线网络持续加密。截至目前,厦门港国际航线已达107条,通达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的142座港口,“海丝”核心区战略支点地位不断夯实,“丝路海运”建设成效不断彰显。
自2018年12月“丝路海运”正式启航以来,截至2021年10月31日,80条“丝路海运”航线累计开行6587航次,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77.18万标箱。其中厦门港56条“丝路海运”命名航线共开行5502航次,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52.55万标箱。